《心智探奇》譯者序
韓定中、劉倩娟
Herbert Alexander Simon
(June 15, 1916 – February 9, 2001) 在赫赫有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和圖靈獎(Turing
Award;電腦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)得主
赫伯‧賽門博士(Dr.
Herbert Simon)尚未辭世之前,我很幸運能夠坐在卡內基美倫大學(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)的教室裡,一睹這位既是哲學家、也是傑出心理學家的大師風采,並聆聽這位充滿睿智的學者侃侃而談科學研究的真義。演說裡他提到我們人類眼前有四個大問題等著解答,那就是
- 宇宙的起源為何?(即天文學、宇宙學等探討的範疇)
- 物質的起源為何?(即物理學研究的領域)
- 生命的本質為何?(即遺傳學、生物學等探究的主題)
- 心智的本質為何?(即心理學、認知科學等專研的領域)
如果我們細想一下,這其中最重大的課題,大概就是最後一項 —— 心智的奧祕了。因為不論我們是聽聞到什麼、見識到什麼、想像到什麼,或是思考到什麼,我們所運用的都是這一對心智的眼睛。這雙眼睛若是配戴了染著粉紅色彩的鏡片,我們見到的便是一片粉彩的世界;若是黑白,我們便不知色彩是何物。
正因為心智是我們唯一賴以認識和思考世界和自我的工具,探討這工具本身的過程,就變得是困難重重。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說,所有人類到目前還不能解開的謎,或是糾纏不清的道德難題,大部分都是起源於對心智這個現象不能徹底瞭解的緣故。客觀世界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?什麼是我們的幻象、什麼又是真實?形而上的心智和物質世界為什麼可以進行互動?人有沒有靈魂?神祇和鬼怪難道只是想像?胚胎算不算有意識的生命?機器可不可能擁有智慧或是意識?男人和女人,乃至於各種不同種族、階層的人是不是生來平等?什麼樣的情況下殺人可以免除罪罰?什麼是真?什麼是善?什麼又是美?
事實上這個問題是如此的艱難,以至於人類一直要等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才開始對它的來龍去脈有了一丁點的脈絡。回頭看看弗洛伊德、史金納、各種躲藏在極端政治運動或是思想派系背後的荒謬論點,我們就知道就連最傑出的心智,在這問題之前也是顯得手足無措。很幸運的是,現在的我們就正站在心智啟蒙時代的開端;而本書正是為我們在這心智探索的地圖上,勾勒出已知和未知的輪廓。
Steven Pinker 本書作者史帝芬‧品克是當代知名的心理學兼語言學家。他不但是一位治學嚴謹的研究學者,更是一位難得一見的說故事高手。許多看起來似是而非的論點,到了他的手裡,都能夠三兩下就被拆解得原形畢露。不論是對某些女性主義論點的辯駁,對美式數學教育失敗原因的剖析,對「全語言」式教學方法的批評,對天性和教養爭辯的分析,乃至對某些學科「政治正確」傾向的批判,品克都展現出了他獨到犀利的論證風格。讀者們只要保持一顆開放和冷靜的頭腦,幾乎不需要任何相關的知識,就能從他的文字當中獲益良多。
譯者在此要感謝許多友人在翻譯過程當中所給予的珍貴協助。甫於匹茲堡大學(University of Pittsburgh)獲得心理學學位的鍾婷婷博士提供了相關的參考資料;於牛津大學出版社(Oxford
University Press)任職的葛培瑞 (Grant Barrett)以及在卡內基美倫大學語言科技研究所(Language
Technologies Institute)與譯者同窗的 Thomas Harris 提供了許多在文化上的背景解說。同樣來自臺灣的博士候選人周思誠則對部分初稿給予了寶貴的意見。譯者最後要感謝臺灣商務印書館在翻譯期間所展現出的耐心和諒解。
韓定中、劉倩娟
於美國匹茲堡
(編按:本書註解除有特別標示,皆是譯者為方便讀者閱讀所補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