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利果聖歌的音樂形式
韓定中
想像你現在身處一千兩百年前的中世紀歐陸教會。
Konstantinbasilika,
Trier, Germany
一座採光黝暗的石造建築中,有幾絲光線由聖壇後方射出。在香煙繚繞中,你隱約可以看到壇上站立的司祭,和旁邊身著僧侶衣服的教士。在若干教士的前方,有一位教士將手高高舉起。壇上的司祭用拉丁文喃喃說了一句話,為首的教士開始將手勢由高而低、由低而高....霎那間,低沈的男聲由教士們口中漸漸散出,如同香煙般慢慢溢滿整個教堂。當手勢高起,那歌吟就由低轉高;當手勢低垂,那朗誦便由高而低。這音調偶爾聽得出高低不齊,卻融合在石造建築四壁的回聲殘響中。那歌詞似乎像是在耳語,亦或是對某一神秘存在的贊嘆:
Kyrie
eleison. Christe eleison... (拉丁文)
(Lord, have mercy. Christ, have mercy...)
上主,憐憫我們;基督,憐憫我們....迴旋而低沈的男聲,充滿著對生命苦痛的順從,和對天上國度的渴慕。
讓我們換個場景。現在,你是二十世紀臺灣的一個學生。Well, 你剛拿到了這個月辛辛苦苦打工賺來的零用錢,準備到唱片行為你的耳朵好好充電一下。選什麼好呢?對古典音樂有一些興趣的你,一眼發現了「葛利果聖歌」的標籤。「嗯....葛利果聖歌?是不是
Billboard 發燒的那一片?買回去試看看....」付了錢,你衝回住處,將唱片小心翼翼地餵給飢餓的 CD Player ——
一種飄渺、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單音旋律充滿了小小的空間。你發現你從來沒聽過這種音樂(或許朦朦朧朧中有一些印象)....那種平緩、低沈的迴響,使你的心情由興奮轉為寧靜、由寧靜轉為....這音樂,好像曾經在廟裡聽過哪....你昏昏沈沈地想起,便義無反顧地進入了夢鄉。
怎會這樣呢?一種音樂,卻有兩種結局?
這就是葛利果聖歌。一種功能性的、單音旋律的歌曲。講起「功能性」的音樂,我們指的是那些「不為音樂而音樂」的音樂;怎麼說呢?這音樂純粹是為了配合宗教儀式用、為了沈思用、為了向上帝禱告用的;而不是拿來讓你端坐於前,用心體會它每一個音符的音樂(當然,若你是音樂學家,就極有可能做這種事)。換個角度講,你可以把葛利果聖歌當成是對歌詞的「吟誦」。這些歌詞都是固定的:它們或是摘自聖經的篇章,或是經過宗教會議明定的文字;葛利果聖歌只是這些文字的吟誦而已。更明白的講,這種音樂就是西方式的「念經」;與東方式的念經不同的是,葛利果聖歌沒有樂器的參與(敲擊樂器如木魚),吟誦通常更為平緩,而且用的是拉丁文(不是梵文)。
那麼葛利果聖歌沒有樂器伴奏,哪來的音準呢?答案是「沒有絕對音準」。注意到前文提及的手勢指揮法嗎?在古早古早的時代,五線譜根本是不存在的,更別提普世通用的音準了(平均律更是連影子都沒有)。僧侶們以手勢高低為準:當他們看到指揮的手抬高,他們就依照「自由心證」把音抬高;手勢降低,就放低音高。很明顯的,這種單音音樂根本沒有音高的規定,甚至連音域都極為狹小。想看看,你如何要一個人比出「八度」音高(手舉到天花板)?再想想看,你能對一群低沈的男聲要求多高的音高呢?(搞不好差別到八度音時,聖詠團團員彼此音高也差了八度;註一)再再想想看,這種音樂怎麼可能有複雜的節奏?
講到這裡,諸位讀者大概就會知道這種音樂的特性了:
- 單音音樂(只有一聲部是也);
- 功能性音樂;
- 音域狹小;
- 節奏單純平緩、無固定節奏;
- 無樂器伴奏 —— 即純人聲(義大利文是 A
cappella,原義是「教堂風格」的,就是我們常說的「無伴奏」合唱);
- 以拉丁文為歌詞、歌詞為聖經經文或是宗教會議統一的文字;
- 以男聲演唱;
- 為調式音樂(詳情如下)。
Pope Pius X
(r.1903-14)
對以上的第七、八項,我們再來探討一下。首先,請女孩子別生氣:中世紀的宗教儀式,除了聖母馬莉亞外,女孩子是不能參加的。因為男人認為女人不夠潔淨,不能參與侍奉上帝的典禮。因此自然而然的,聖歌的演唱就只有男人有份了。說到這裡,我們岔開一下主題,談談有意思的
Castradi(閹割男高音)。大家可能已經猜到為什麼 Castradi 會存在的原因了 —— 因為合唱中沒有女聲,高音部份誰來擔綱啊!本來是可以用小男孩來替代女中、高音;但是童音畢竟太嫩,無法像成熟的女聲長久地支撐高音部
—— 於是在需求的刺激下,Castradi 就應運而生了。他們的全盛時期在十七和十八世紀中間。十七世紀時,由於歌劇剛剛興起,而很多舞台上都禁止女人參與,因此也成為
Castradi 的另一個「市場」來源。Castradi 怎麼「產生」呢?有些小男孩在小時參加了聖詠團,展現甜美的高音被發覺後,便在青春期前被「去勢」
—— 夠殘忍吧!但是我們偉大的教廷在當時並未明令禁止(不過也沒正式核准),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讓 Castradi 在教堂演唱、在貴族的舞台上演唱。直到西元
1903 年,
教宗 Pius X
(r.1903-14) 才正式明令禁止在教廷的聖詠團中使用 Castradi。而「末代 Castradi 」據說是在 1913
年才消失的。
言歸正傳。什麼又是「調式音樂」呢?當你聽到葛利果聖歌時,一定會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:這音樂有一種特殊的「味道」,和現在常聽到的音樂好像不是同一國的
—— 沒錯!音樂有好幾「國」;我們最熟悉的一國便是「調性
(tonality) 音樂」 —— 平常我們說某首曲子是 F 大調、a 小調啦... 這些音樂都有一個主音,構成音樂的所有音符就繞著主音打轉;對於每個調性,我們可以寫出各種音階,再根據音階當中的音符來寫作音樂;這就好像你選定了某種「語言」,再以此寫作你自己的文章一樣。另一種音樂是基於調式
(mode) 來構成樂曲,亦即使用另一組不同的音階(語言)來建構音樂(文章)。中世紀的教士建立了一套有系統的調式(我們稱它為「教會調式」),共有八種;其中兩兩並列為正格調
(Authenticus) 和變格調 (Plagalis),可以看作是一組。我們把這八種調式詳列於下:
調式 |
調式音階 |
調式名稱 |
1 |
Re - Mi - Fa - Sol - La - Si - Do - Re |
多利安 (Dorian) |
2 |
La - Si - Do - Re - Mi - Fa - Sol - La |
海波多利安 (Hypodorian) |
3 |
Mi - Fa - Sol - La - Si - Do - Re - Mi |
弗利吉安 (Phrygian) |
4 |
Si - Do - Re - Mi - Fa - Sol - La - Si |
海波弗利吉安 (Hypophrygian) |
5 |
Fa - Sol - La - Si - Do - Re - Mi - Fa |
利地安 (Lydian) |
6 |
Do - Re - Mi - Fa - Sol - La - Si - Do |
海波利地安 (Hypolydian) |
7 |
Sol - La - Si - Do - Re - Mi - Fa - Sol |
米索利地安 (Mixolydian) |
8 |
Re - Mi - Fa - Sol - La - Si - Do - Re |
海波米索利地安 (Hypomixolydian) |
其中 1/2、3/4、5/6、7/8 四組分別為正/變格調。我們再多看兩個規則,你就可以自己作曲了喔!
規則一:每個曲調音階中都有中心音 (Dominans) 和末音 (Finalis)。他們的算法是:
- 正格調與變格調的末音即為音階中最後一音;
- 正格調的中心音為第一音算起第五音;變格調的中心音為其相關正格調中心音算起第六音。計算時若結果為 Si,則自動讓位給下一音。為了明白起見,我們把所有調式的中心音和末音列於下:
調式 |
中心音 |
末音 |
1 |
La |
Re |
2 |
Fa |
Re |
3 |
Do |
Mi |
4 |
La |
Mi |
5 |
Do |
Fa |
6 |
La |
Fa |
7 |
Re |
Sol |
8 |
Do |
Sol |
規則二:通常曲子都由中心音開始,並且圍繞中心音打轉。最後必定以末音收尾。
如何?很簡單吧!現在你可以自己即興創作一下囉!(唱小聲點,免得讓周圍的人以為你玩電腦玩瘋了!)
再來看看這些調式,你會發現每個調式音階都是八度(當然這是廢話 —— 再往上都是重複的嘛!)。再仔細看一點,每個變格調都是由正格調的中心音開始往上唱八度(當然
3/4 是例外 —— 這是因為計算時避開 Si 的緣故)。而每組的正格調都是依次將上一個正格調的末音升高一音得來的。
怎麼樣?是不是頭有點昏了呢?我們剩下下次再談吧!
註釋:
一、有一個有趣的問題:為何西方的音樂與中國的音樂同樣始於單音音樂,西方發展出了高度複雜的和聲技巧,而中國卻滯足不前呢?一個推測是由於建築構造的問題。石造的密閉建築極易產生迴響共鳴,而中國式的建築則否。想像你是中古世紀的原始人;一天當你站在石造長方形會堂
(basilica) 中齊唱葛利果聖歌時,由於大家的音準不齊,經過石壁的反射產生朦朧的美感。受到鼓勵的你,於是開始嘗試多聲部的音樂
—— 你認為有沒有道理呢?